全站搜索

曾氏后裔迁徙纪略

     曾氏后裔迁徙纪略

孔子著名弟子曾参,春秋鲁国武城人,后世被尊为宗圣曾子。曾子之后经十五代曾据举家南迁,五十九代曾质粹自江西永丰应诏赴嘉祥从祀曾子,至今已延续两千五百多年。在封建社会里,随着曾子地位的不断提高,曾氏家族与孔、颜、孟等家族同样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多种优惠和特权。曾氏后裔遵照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子孙繁衍生息,家族兴旺发达,名臣贤士辈出,成为我国最大的名门望族之一。

曾氏后裔繁衍自曾巫居鲁武城后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春秋灭国后定居武城;汉末南迁至唐、宋时家族鼎盛;明清以后遍布天下。

曾氏家族自曾参起,二代曾元,三代曾西,曾西生曾钦,曾钦生曾得,曾得生曾羡,曾羡生曾遐,曾遐生曾炜、曾盈,曾炜生曾乐,曾乐生曾凂。曾凂生曾旃、曾光,曾旃生曾嘉,曾光生曾寿,曾寿生曾弁,曾弁生子曾枋,家长沙,为长沙房。曾嘉生曾宝、曾顼,曾顼家扶风,为扶风房。曾顼生曾玉、曾昌。曾玉家冀州,曾昌家青州。曾宝生曾埮,曾埮生曾据、曾授(一说掖)。曾氏自曾参至十五代曾据南迁前世居鲁武城,故称武城为曾氏第一发脉地。

十五代曾据,因避王莽之乱南下渡江,家庐陵吉阳乡,为吉阳房祖。曾据关内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曾据耻事新莽,率族人于始建国庚午年(公元十年)迁江西庐陵吉阳。曾据南迁后崇宗念祖,将“三省传家”信条作为座右铭和精神支柱,激励自己,教育后代。于是以曾据为始祖的南宗遂繁衍昌盛起来,江西吉阳乡被曾氏后人称为曾氏的第二发脉地。

曾据南迁后生子曾阐、曾玚。曾阐十七传到曾丞,其后裔唐、宋时已分别衍徙广东、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山东、陕西、江西各地。第三十三代曾丞官任唐司空兼尚书令,居庐陵吉阳,生子曾珪、曾旧、曾略,为“老三房”。曾珪居吉阳,曾旧徙云盖,曾略徙抚州。曾玚生曾承,家虔州,为虔州房。曾玚十二世孙道始家交州,为交州房。曾丞长子曾珪生五子, 名宽、绰、丰、晖、隐,后分别衍居吉阳、吉源、袁州、广州、泉州等地。曾隐由庐陵吉阳县上黎堡迁泉州晋江,为曾公亮房泉州曾氏。曾公亮北宋天圣进士,曾公亮之父曾会集贤殿修撰;次子孝宽,吏部尚书;从子孝广、孝蕴,分别为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曾珪曾孙曾庆生二子曾伟、曾骈。长房伟官校检御史大夫,由吉阳迁吉水,生曾辉,辉后传十五世曾棨为明永乐状元、学士。伟十四传为兵部侍郎曾晞颜,徙龙潭,生曾雷顺、曾德裕、曾巽申三子。曾巽申四传子集,集生曾芝、曾兰。曾兰仍居龙潭,曾芝迁湖南宁乡麻田,称为麻田房。曾伟三传曾崇德四子曾从修又四传曾坝,南宋时迁衡阳唐福,曾坝又十三传至曾友近,再四传至曾学孟,迁居湖南湘乡县大界(今湖南双峰县),为曾国藩房祖,称为南宗。曾骈迁居永丰木塘,生曾耀,曾耀后传二十一世曾质粹,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应诏徙嘉祥,受世官奉祀曾子,后称为东宗。曾质粹及其后裔始居嘉祥,子孙繁衍发展。据曾国藩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嘉祥拜谒曾庙时日记称:“曾氏合族人丁不过三百”。曾质粹以下至1935年五经博士改为奉祀官止,在嘉祥共传十七代。

曾丞次子曾旧,唐元和二年由吉阳迁乐安云盖乡,生三子,分别徙居乐安、新淦、临江等地。曾丞三子曾略由吉阳迁抚州甘山,生子炀,炀生咏,咏生筠,筠生可徒、洪立、宏立。曾洪立官南丰县令,举家迁南丰,是为南丰曾氏。曾略十传孙曾巩、曾布同为宋嘉祐二年进士,与欧阳修、王安石等并为朝廷重臣。曾巩散文平易,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氏家族曾一时显赫于大江南北。

曾丞时处盛唐时期,其三子后裔发祥空前。现仅曾略一支裔孙,既已先后移居广东省的河源、梅县、平远、揭西、镇平、兴宁、五华、增城、连南、连县、阳山、治兴、韶关、惠州、惠阳、惠东、宝安、深圳、和平,江西省的定南、全南、龙南、于都,广西省的客家县,四川的隆昌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4省20余县市,有的还移居海外各地。曾略二十代孙曾广新自明初移居龙川县后,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曾姓人口已达38900余人(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

《宗圣志》卷十二《荫袭》称:“曾氏自迁江西而言,居永丰者为嫡,徙虔州、云盖、乐安者为支;自永丰一派而言,出曾辉者为嫡出,曾耀之后者为支”。

后历代支庶多有迁衍外乡者,曾氏发迹遍于天下。另据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录曾氏旧谱世系后称“旧谱后又著九祖:一祖晋永嘉二年徙居会稽;一祖诠之后,家扶风;一祖汉尚书令伟,自云参五世孙(按:家谱八世孙);一祖汉福州刺史曜,曾孙晋景阳侯浼之后,家蜀郡;一祖汉御史大夫游;二十四世孙扶州长史盈之后,家豫章;一祖汉泗州别驾惠十四世孙 詠之后,家吴郡;一祖参六代孙(按:家谱为“一祖晶,八传孙建安太守”)颖川太守岌之后,家河内;一祖襄州录事参军炅十六代孙黉门侍郎琦之后,家襄阳。……又有居江夏者,汉岐州刺史纶之后,纶子迥,尝为廷尉、司隶云”。元代曾巽申所修家谱亦有相同记载。

曾据南迁后仍有滞留曾氏后裔居住于此。为追根溯源,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位于今山东中南部的平邑、费县、沂南等县曾姓分布甚广,根据平邑县资邱乡辉泉村和沂南县青驼镇窝庄村曾氏墓(谱)碑记载,证明该地曾氏确系曾据南迁后滞留费之武城曾子后裔陆续自武城散居之(见《山东省志·曾子志》之《费邑曾氏碑文选》)。留在武城的曾氏后裔为南武城曾氏,亦称为费邑曾氏。费邑曾氏十六代至五十四代世系无考,据窝庄清道光元年(1821年)《曾氏谱碑》载,“始祖宗圣曾子费人也”,曾子第五十五世孙曾彬“始自关阳(费邑关阳社)武城徙居于邑治(时指费县城)东北乡汶水之阳,置田择茔,名曰曾家村。”此曾家村原属费县东北乡,今属沂南县青驼镇曾家村。该村曾氏谱碑载:“六十三世祖有宏观公者,生子二,长曰闻智,次曰闻魁。闻魁公仍附葬祖茔”。后兄弟析居,曾闻智分居窝庄,是为窝庄一支,子孙繁衍发展,至窝庄曾氏后裔道光元年立谱碑时已传至七十一代,故碑文称“己历八世。”2000年采访曾家村时已80岁高龄的曾宪周老人回忆说:“曾家村曾姓由费县武城始迁费县城,后又迁此村安家立业,至今已有20多代。听说六十三世祖曾宏观生有闻智、闻魁两个儿子,曾闻智在村北另立安乐窝庄定居,后改名窝庄。曾家村原有曾氏家谱,由曾广恩保管,今已失落,但窝庄谱碑还在。”由此可见,该地曾氏迁自武城,确有明据。另据曾家村始祖迁居该地推断,曾家村曾氏徙居于此约在元代后期。曾家村、窝庄曾氏自五十五世始迁于此,至今均已传至七十七代,两村曾姓人口达千一百余人。平邑县辉泉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子六十八代孙曾兴仁墓碑载,辉泉曾氏原“世居费西南之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即古武城也。先贤曾皙墓在焉,自时厥后,守先人之坟墓,故居之也特久”。后由“武城徙居邑治西北之灰(辉)泉村。曾毓鳞碑载:“考公前代碑记,其先世居费西南之武城,即古武城也,曾皙之墓在焉。曾氏之子孙居者守其坟墓也,亦宜后世又迁居此辉泉”。辉泉曾氏今已传至七十九代,千余人。据以上碑文及清光绪《费县志》记载,窝庄曾子第六十九代孙曾毓池、曾毓沼、曾毓銮,辉泉曾子第七十代孙曾传道、七十一代孙曾纪忠,先后为费之武城曾点、曾参墓奉祀生。曾传道“身列成均”,例赠文林郎。

除此之外,平邑县西南、滕州市东北、邹城市东部一带曾姓,按1936年《滕房曾氏续修族谱》知为曾质粹堂弟曾质本后裔。曾质本首由江西永丰迁嘉祥,又迁滕县崇村(今属邹城市城前镇),后裔繁衍,散居鲁南各地。该后裔散居今平邑县西南部的曾氏分别有白彦镇官庄、北径、朱家庄、王家沟,临涧镇艾曲、分水岭、黄天;铜石镇小官路等地。2006年,居平邑以曾宪福为会长的滕房曾氏续修族谱,涉及平邑、泗水、邹城、微山、滕州、郯城等鲁南8县34个村庄,曾姓人口已达20060多人。

以曾参为先祖的曾姓后裔其发祥地均在今山东省平邑县南武城。后随着历代时局的变化,曾氏后裔为求生存,求发展,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迁徙,发展到今天已延续2500余年,传至八十余代25万余人。曾氏后裔除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外,亦有众多后裔移居朝鲜、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日本等国家。曾姓始终是我国的一个名门著姓。

载《蒙山文化研究》2012年1期《曾子研究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