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家世探源曾子家世探源 李洪廷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人。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约卒于公元前432年(周考王九年、鲁悼公三十五年)。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奉为“宗圣”,是孔门“四大圣贤”之一。他上承孔子道统,下开思孟学派,成为孔孟思想体系构建中道传一贯的重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其修齐治平的政治学说、自省慎独的修身之道以及完整的孝道思想,都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据着突出而重要的位置,其学术思想影响了后世两千余年,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子家世溯源 曾子远祖系夏朝大禹后裔少康的次子曲烈,是鄫国的始封国君。夏朝的第六代天子少康封曲烈于鄫,建立鄫国。曲烈所建鄫国东靠莒国,西与邾、鲁两国毗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霸,鄫国与各国之间处于相互倾扎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后终因国小势弱,不断引起周围强国的觊觎,经常受到他国的欺负,故不得不依附于他国而最终走向灭亡。 四千多年前,东夷部落首领禹因治水有功,得到了舜的重用并最终将部落联盟首领之位禅让于他。大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启传太康,太康传仲康,仲康传相,相传少康。然而启在位时,夏的统治并不巩固,发生了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也治国无方,当政期间更是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了统治权,史称“太康失国”。后羿与太康相同,也是一个无能的统治者,终日沉溺于游猎之中,将政事完全交与寒浞掌管。寒浞掌权后,杀后羿而代之,自立为王。 寒浞当政时,少康其父相被敌对的寒浞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成年后,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并与夏朝遗臣伯靡联手,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浞父子,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史称“少康中兴”。 自太康失国至少康中兴,结束混乱局面。少康长子杼(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为予,今从武城曾氏家谱)继帝位,次子曲烈封于鄫 (今山东苍山县向城镇鄫城村),建立鄫国。鄫国山川秀丽,土地肥美。初,国家安宁,人民安居乐业。但好景不长,经常受到他国的不断攻击和骚扰。 有一次,鄫季姬回娘家省亲,鲁僖公怨恨女婿鄫子不来朝见,便乘其女季姬回娘家之机,寻找借口,留不许归,表示要断绝鄫鲁的这种婚姻关系。《左传·僖公十四年》:“鄫季姬来宁,公怒,止之,以鄫子之不朝也。夏,遇于防,而使来朝。”季姬为鲁僖公之女,鄫子夫人。鄫子夫人季姬设法把丈夫鄫子召来,在距离鲁国都邑曲阜东南约20里的防地,迎接鄫子并劝他朝拜了僖公,暂时和缓了鄫鲁关系。鲁僖公十六年(前644年),鄫季姬去世。同年十二月,鄫国受到淮夷的入侵。 鲁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宋公、曹人、邾人在曹南会盟。“宋公、曹人、邾人盟于曹南。”鄫国国君未及时参加盟会,只是在会盟快结束时才到邾国与邾君相会,而得罪了正在谋求霸权的宋国。鄫子本想借会盟以求自安,不料却引来了杀身之祸。宋公指使邾君将其扣留,竟然要杀鄫子来祭祀睢水之神。宋国司马子鱼对这种野蛮行为实在看不下去,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从而制止了这场杀戮。从此,鄫、邾两国由此结下了深仇大恨。 鲁宣公十八年(公元前591年)秋天,邾国派人到鄫国将其国君暗杀。《春秋》“秋七月,邾人戕鄫子于鄫。”国君被杀,鄫国遂一蹶不振。至鲁襄公四年(前569年),鲁国便乘鄫国之危,将鄫国完全沦为自己的附庸。后属于齐国集团的莒国、邾国知道了这一消息,随即于当年十月,对鄫国进行了讨伐。 鲁襄公五年(前568年)夏,鄫太子巫随鲁国大夫叔孙豹到晋国赴会,以便办理完成鄫国附属于鲁国的正式手续。时,鄫太子巫被看作鲁国大夫。《左传·襄公五年》:“穆叔觌、鄫太子于晋,以成属鄫。《书》曰:‘叔孙豹、鄫太子巫如晋。’言比诸鲁大夫也。”但到了九月二十三日,晋国在戚大会诸侯时,“穆叔以属鄫为不利,使鄫大夫听命于会”。即在大会诸侯时,穆叔觌看到当时诸侯争霸的形势发展对自己不利,感到鄫国附属鲁国恐遭莒、邾等国的反对,自己又无力保护鄫国,便只好令鄫太子巫听从会议安排,解除了鄫鲁附庸关系。 鲁襄公六年(前567年)秋天,莒国再次出兵,将鄫国灭掉。 鄫亡后,鄫太子巫逃之附近的鄫鲁交界且不足百里的鲁国武城。为纪念自己的祖国,将“鄫”字右边的“邑”旁去掉,改“鄫”为曾,仕于鲁,成为鲁武城地方曾姓的受姓鼻祖。 鄫太子巫避居于鲁,不仅仅为避难,主要为的是保存实力,以达到复国的真正目的。鄫太子巫之所以选择武城为避难之地,按当时的交通、地域条件,只有武城地域为最理想的地方。时隔13年后,鲁国始修筑武城城,以抵御外敌的侵略。《春秋》有“鲁襄公十九年城武城”的记载。 曾子先祖世系 曾子远祖先世自曲烈始建国后,历夏、商、周,世守其业。据《曾氏武城族谱》记载:夏时,曲烈传炫忠、坤仁、录、浩源、富材、焜、伯基,持续283年。夏亡后,鄫国先归商后属周,重新分封后,仍有爵位。再传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瑞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渿、杞、焳熹、埙和、成锐、一倩(前字加三点水)、椿、炯、垣、销、福波、时荣、炳、均柞、铃、浤仁、一松、炲、墅、镇玉、浥、祥榑、炷、方瑆、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时泰传太子巫,相传五十四世。 曾巫的后代,《世本》载有:“巫生阜,阜生皙,皙生参,字子舆,父子并为仲尼弟子。参生元、申。”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及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都同《世本》之说。一说曾巫生二子,即曾夭、曾阜。但清王定安《宗圣志》对《曾氏族谱》中“巫生夭、夭生阜、阜生蒧”之说持怀疑和否定态度。据此,《山东省志·曾子志》亦从《世本》之说。故曾巫之子为曾阜,曾阜叔孙氏家臣;曾参为其曾孙。 关于曾夭、曾阜,《左传》皆载有其人。鲁昭公元年(前531年)春,叔孙豹在虢参加晋、楚、齐诸国盟会,其间季武子伐莒夺取了郓地,莒人赴会告状,楚人向晋国建议要杀掉叔孙豹。叔孙豹不卑不亢,又有晋国正卿赵武为之周旋,方安全回到鲁国。曾夭时为季孙氏家臣,为季孙氏驾车去慰劳叔孙氏。自早将及中午,叔孙氏因怨季孙氏而不出来见面。曾夭对叔孙氏家臣曾阜说:“旦及日中,吾知罪矣。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曾阜对曾夭说:“数月于外,一旦于是,庸何伤?贾而欲赢而恶嚣乎?”是说:我们在外奔波了几个月,你们在这里等一早上又算得了什么?就像商贾想要赚钱,还能讨厌市场上的喧嚣嘈杂吗?便回去对叔孙氏说:“可以出矣。”曾夭与曾阜是什么关系,《左传》上没有记载,但不是父子关系似可认定。再者,曾参生于公元前505年,自鄫巫公元前567年灭国后居鲁至此仅62年而有五代人,确是难以置信的。 曾阜生曾点,字皙(《孔子家语》 “曾点,字子皙。”),约生于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约卒于鲁哀公二十年(前 475年),葬鲁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城东。东汉王符《潜夫论·浮侈》曰:“文帝葬于芷阳,明帝葬于洛南,皆不藏珠宝,不起山陵。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造起大冢,广树松柏,庐舍祠堂,务崇侈僣。此无益于终,无益于孝,徒作烦扰,伤害吏民。今按鄗毕之郊,文武之陵;南城之垒,曾晳之冢,周公非不忠,曾子非不孝也。”汉王符对当时奢葬之俗进行了批评,并在这里肯定了曾子简葬其父的美德。 曾点师从孔子,笃信孔子学说,为孔子早期弟子,他不仅自己跟孔子学习,而且还叫儿子曾参也拜孔子为师。他深感当时礼教混乱,并立志要改变这种局面,因而得到孔子的赞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他“疾时礼教不行,欲修之,孔子善焉”。《论语·先进》记载他和孔子、子路、冉有、公西华等师徒 5人坐在一起讨论志向时,曾点畅谈“浴乎沂,风乎舞雩”之志,得到孔子赞同。他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泳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鲁国大夫季武子死,曾点吊唁“依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逝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莱芜侯,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称为先贤曾氏,与颜回之父颜路等一起供享于孔庙崇圣祠内。 曾参之母,《曾氏族谱》称为上官氏,农家妇女,生卒年不详。《战国策·秦策》、《新语·辨惑第五》均有 “传曾参杀人”,曾参之母“织自若”的记载。说的是曾母在织布时,听到别人说曾参在外边杀人了,她相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干出那样的事来,仍在若无其事的织布。当第三次听到“曾参杀人”的消息后,便“投杼逾垣而去”。曾参之生母病故后,曾皙又续娶,姓氏不详。曾参后母对曾参不好,曾参仍能“供养不衰”,对后母十分孝顺,被传为美谈。《礼记·檀弓下第四》载:“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公元前450年,曾子后母病故。 曾子的祖先曾是鄫国的国君,相传五十四世。但其曾祖父鄫巫失国后,迁至鲁国。祖父曾阜当过叔孙氏家臣,到了父亲曾点时,终因家道中落,已成为薄有田产的庶民了。 原载《蒙山文化研究》第二十六期(2013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