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曾氏后裔

   曾      

         李洪廷

孔子著名弟子曾参,春秋鲁国武城人,后世被尊为宗圣曾子。曾子之后经十五代曾据举家南迁,五十九代曾质粹应诏赴嘉祥从祀曾子,至今已延续两千五百多年。在封建社会里,随着曾子地位的不断提高,曾氏家族与孔、颜、孟等家族同样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多种优惠和特权。曾氏后裔遵照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子孙繁衍,家族兴旺,名臣士辈出,成为我国最大的名门族之一。

一、繁  

曾氏后裔繁衍自曾巫居鲁武城后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春秋灭国后定居武城;汉末南迁至唐、宋时家族鼎盛;明清以后遍布全国。

曾氏家族自曾参起,二代曾元,三代曾西,曾西生曾钦,曾钦生曾得,曾得生曾羡,曾羡生曾遐,曾遐生曾炜、曾盈,曾炜生曾乐,曾乐生曾。曾生曾旃、曾光,曾旃生曾嘉,曾光生曾寿,曾寿生曾弁,曾弁生子曾枋,家长沙,为长沙房。曾嘉生曾宝、曾顼,曾顼家扶风,为扶风房。曾顼生曾玉、曾昌。曾玉家冀州,曾昌家青州。曾宝生曾埮,曾埮生曾据、曾授(一说)。曾氏自曾参至十五代曾据南迁前世居鲁武城,故称武城为曾氏第一发脉地。

十五代曾据,因避王莽之乱南下渡江,家庐陵吉阳乡,为吉阳房祖。曾据关内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曾据耻事新莽,率族人于始建国庚午年(公元十年)迁江西庐陵吉阳。曾据南迁后崇宗念祖,牢记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将“三省传家”信条作为座右铭和精神支柱,激励自己,教育后代。于是以曾据为始祖的南宗遂繁衍昌盛起来,江西吉阳乡被曾氏后人称为曾氏的第二发脉地。

曾据南迁后生子曾阐、曾玚。曾阐十七传到曾丞,其后裔唐、宋时已分别衍徙广东、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山东、陕西、江西各地。第三十三代曾丞官任唐司空兼尚书令,居庐陵吉阳,生子曾珪、曾旧、曾略,为“老三房”。曾珪居吉阳,曾旧徙云盖,曾略徙抚州。曾玚生曾承,家虔州,为虔州房。曾玚十二世孙道始家交州,为交州房。曾丞长子曾珪生宽、绰、丰、晖、隐,后分别衍居吉阳、吉源、袁州、广州、泉州等地。曾隐由庐江吉阳县上黎堡迁泉州晋江,为曾公亮房泉州曾氏。曾公亮北宋天圣进士,曾公亮之父曾会集贤殿修撰;次子孝宽吏部尚书;三子孝广,户部尚书,四子孝蕴,龙图阁大学士。曾珪曾孙曾庆生二子曾伟、曾骈。长房伟官校检御史大夫,由吉阳迁吉水,生曾辉,辉后传十五世曾棨为明永乐状元、学士。伟十四传为兵部侍郎曾晞颜,徙龙潭,生曾雷顺、曾德裕、曾巽申三子。曾巽申传子集,集生曾芝、曾兰。曾兰仍居龙潭,曾芝迁湖南宁乡麻田,称为麻田房。曾伟传曾崇德四子曾从修又传曾坝,南宋时迁衡阳唐福,曾坝又十三传至曾友近,再传至曾学孟,迁居湖南湘乡县大界(今湖南双峰县),为曾国藩房祖,称为南宗。曾骈迁居永丰木塘,生曾耀,曾耀后传二十一世曾质粹,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应诏徙嘉祥,受世官奉祀曾子,后称为东宗。曾质粹后裔居嘉祥,子孙繁衍。据曾国藩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嘉祥拜谒曾庙时日记称:“曾氏合族人丁不过三百”。曾质粹以下至1935年五经博士改为奉祀官止,在嘉祥共传17代。

曾丞次子曾旧,唐元和二年由吉阳迁乐安云盖乡,生三子,分别徙居乐安、新淦、临江等地。曾丞三子曾略由吉阳迁抚州甘山,生子炀,炀生咏,咏生筠,筠生可徒、洪立、宏立。曾洪立官南丰县令,举家迁南丰,是为南丰曾氏。曾略10传孙曾巩、曾布同为宋嘉祐二年进士,与欧阳修、王安石等并为朝廷重臣。曾巩散文平易,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氏家族曾一时显赫于大江南北。

曾丞时处盛唐时期,其三子后裔发祥空前。现仅曾略一支裔孙既先后移居广东省的河源、梅县、平远、揭西、镇平、兴宁、五华、增城、连南、连县、阳山、治兴、韶关、惠州、惠阳、惠东、宝安、深圳、和平,江西省的定南、全南、龙南、于都,广西省的客家县,四川的隆昌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4省20余县市,有的还移居海外各地。曾略二十代孙曾广新自明初移居龙川县后,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龙川县曾姓人口已达38900余人。

后历代支庶多有迁衍外乡者,曾氏发迹遍于天下。另据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录曾氏旧谱世系后称“旧谱后又著九祖:一祖晋永嘉二年徙居会稽;一祖诠之后,家扶风;一祖汉尚书令伟,自云参五世孙(按:家谱八世孙);一祖汉福州刺史曜,曾孙晋景阳侯浼之后,家蜀郡;一祖汉御史大夫游;二十四世孙扶州长史盈之后,家豫章;一祖汉泗州别驾惠十四世孙 詠之后,家吴郡;一祖参六代孙(按:家谱为“一祖晶,八传孙建安太守”)颖川太守岌之后,家河内;一祖襄州录事参军炅十六代孙黉门侍郎琦之后,家襄阳。……又有居江夏者,汉岐州刺史纶之后,纶子迥,尝为廷尉,司隶云”。元曾巽申所修家谱亦有相同记载。《宗圣志》卷十二《荫袭》称:“曾氏自迁江西而言,居永丰者为嫡,徙虔州、云盖、乐安者为支;自永丰一派而言,出曾辉者为嫡出,曾耀之后者为支”

位于山东中南部的平邑、费县、沂南等县曾姓分布甚广,为追根溯源,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平邑县资邱乡辉泉村和沂南县青驼镇窝庄村曾氏墓(谱)碑记载,证明该地曾氏系曾据南迁后滞留费之武城曾子后裔陆续自武城散居之(参见本书《费邑曾氏碑文选})。窝庄清道光元年(1821年)《曾氏谱碑》载,曾子第五十五世孙曾彬"始自关阳(费邑关阳社)武城徙居于邑治(时指费县城)东北乡汶水之阳,置田择莹,名曰曾家村。"此曾家村原属费县东北乡,今属沂南县青驼镇曾家村六十三世曾宏观长子曾闻智,次子曾闻魁兄弟析居,闻智分居窝社,是为窝庄一支。子孙繁衍,至窝庄曾氏后裔道光元年立碑时已传至七十一代,故碑文称"己历八世。"据此推断,曾家村曾氏徙居于此约在元代后期。曾家村曾氏自五十五世窝庄曾氏自六十四世始,至今均已传至七十七代,两村曾姓人口达千一百余人。辉泉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子六十八代孙曾兴仁墓碑载,辉泉曾氏原"世居费西南之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即古武城也。先贤曾皙墓在焉,自时厥后,守先人之坟墓,故居之也特久"。后由"武城徙居邑治西北之灰(辉)泉"。辉泉曾氏今已传至七十九代,千余人。据以上两碑文及清光绪《费县志》记载,窝庄曾子第六十九代孙曾毓池、曾毓沼、曾毓盔,辉泉曾子第七十代孙曾传道、七十一代孙曾纪忠,先后为费之武城曾点、曾参墓奉祀生。曾传道例赠文林郎。除此之外,平邑县西南、滕州市东北、邹城市东部一带曾姓,按1936年《滕房曾氏续修族谱》知为曾质粹堂弟曾质本后裔。曾质本首由江西永丰迁嘉祥,又迁滕县崇村(今属邹城市城前镇),后裔繁衍,散居鲁南各地。散居今平邑县西南部的曾氏分别居有黄坡乡北径,庞庄乡朱家庄,临涧镇艾曲、分水岭、黄天,白彦镇官庄,山阴乡王家沟等地。铜石镇小官路曾姓迁自王家沟。

以曾参为先祖的曾姓后裔其发祥地均在山东省平邑县南武城,后随着历代时局的变化,曾氏后裔为求生存,求发展,先后进行了多次大迁徙,发展到今天已延续2500余年,传至80余代25万余人,曾氏后裔除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外,亦有众多后裔移居朝鲜、韩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日本等国家。曾姓始终是我国的一个在名门著姓。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中国100个大姓中,大陆曾姓占第38位,台湾曾姓占第16位。

二、封    

封建帝王为维护其封建统治,极力崇儒重道,自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时起,儒家传人曾子即得到帝王的尊崇,始在曲阜孔庙从祀孔子,受到官府的祭祀,并不断给以追封加谥。曾参赠官加封是从唐代开始的,明代时达到极盛,他的父母、妻子及其后裔均受到了褒崇。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春二月十九日皇太子弘释奠于学,赠曾子太子少保。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赠 伯。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庚申御定曾子坐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夏五月追封瑕丘侯。宋微宗政和元年(1111年)夏六月太常寺奏:孔子高弟所封侯爵,与先圣名同,失尊师之礼,诏改武城侯。政和三年,列入“十哲”。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春正月加封 国公,并尊为“四配”之一,始颜、孟、子思并列从祀孔子。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闰七月戊申加封为国宗圣公。曾子封号达到了圣的高度。明嘉靖九年(1530年)夏闰六月改称宗圣曾子。

曾子之父曾点,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宿伯,从祀孔庙。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莱芜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入启圣祠配享,称先贤。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祀崇圣祠。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封宗圣曾子夫人公羊氏为 国一品夫人。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顾鼎臣上疏,请“准照弘治间颜、孟二氏事例,访求曾氏子孙相应者一人,授以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世承袭,俾守曾子祠墓,以主祀事”,诏如所请。嘉靖十四年,江西抚按督同提学副使徐阶,查得曾子五十九代孙曾质粹,诏徙山东兖州府嘉祥县以衣巾奉祀宗圣祠墓,至十八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世承袭。

曾质粹,原字好古,因同四十八代祖讳,改为南武。生于江西永丰,嘉靖十四年迁至山东嘉祥,以衣巾奉祀宗圣庙墓。嘉靖十八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世承袭,卒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终年69岁。子一,曾昊。

六十代曾昊,字钦一,先于曾质粹而卒。子一,曾继祖。

六十一代曾继祖,字绳之。自小双目失明,加上父、祖连丧,未及请袭翰博之位。江西永丰族人曾衮于万历元年因应贡到京,乘机夺袭。后经给事中刘不息等参奏,罢曾衮世职,准继祖子承业袭。至万历三十年,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二:承业、承

六十二代曾承业,字振吾(一作洪福),于万历五年八月袭翰博,年仅16岁。此后主持祭祀52年。创修《宗圣志》,自纂《曾子志》、《曾子全书》。子一:宏毅。

六十三代曾宏毅,字泰东。崇祯元年(1628年)八月袭翰博。子三:闻达、闻迪、闻道。

六十四代曾闻达,字象舆,崇祯十四年八月袭翰博。顺治三年(1646年),改授内翰林国史院五经博士;十四年又改称翰林院五经博士,同年,授曾闻达为修职郎。子八:贞豫、贞宸、贞泰、贞震、贞巽、贞临、贞随。

六十五代曾贞豫,字麟野(一作“和庵”),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袭翰博。十四年授征仕郎。子六:尚溶、尚溥、尚、尚泗、尚洁、尚

六十六代曾尚溶,字汇伯。康熙二十九年十二月袭翰博。五十二年授征仕郎。子四:衍模(早卒)、衍、衍文、衍朴。

六十七代曾衍,字雍若,雍正八年(1730年)袭翰博。十三年授修职郎。著有《近圣居诗集》二卷。子一:兴烈。

六十八代曾兴烈,字起祚(一作光绪),乾隆四年(1739年)五月袭翰博。子一:毓

六十九代曾毓,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袭翰博,五十年授征仕郎。修《武城家乘》十卷。子七:传镇、传锡、传铨、传、传、传、传

七十代曾传镇,字巨山,嘉庆元年(1796年)袭翰博。子一:纪

七十一代曾纪,字仲鲁。袭翰博不久,因事革职,并不准其后代承袭。道光七年,由曾传锡之子曾纪瑚袭翰博。纪瑚,字六华。道光十五年(1835年)赠征仕郎。著有《萌麓诗草》、《南游纪略》、《家乘约编序》等。子三:广芳、广莆、广芝。

七十二代曾广芳,字汝陟,早卒,以弟广莆长子承祧。翰博一职,由广莆代。

七十三代昭嗣,字纂庭(一作嗣宗),早卒。子一:宪

七十四代曾宪,字奉远,又字石斋。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月袭翰博。因案革职,准其子庆源承袭。庆源时未周岁,仍由曾宪摄理祀事,子一:庆源,因“庆”字同三十七代祖讳,以“倩”字代。

七十五代曾倩源,字养泉(一作浚之),例袭翰博,因清朝灭亡而未果。子一:繁山。

民国二十四年,改称宗圣奉祀官。国民政府以曾子七十六代孙曾繁山为宗圣奉祀官,1935年7月6日与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一起赴南京参加了就职典礼。

自五十九代曾质粹至七十五代曾倩源17代,18人先后应袭或例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之职。曾氏世职封袭由曲阜衍圣公保举并受衍圣公节制。

三、优    

明代曾氏后裔受封袭世职后,朝廷官银在嘉祥修建了宗圣专庙及曾子墓,并赐予祭田、庙户,配备奉祀生、礼生。仅赐予祭田,即达五六千亩,供曾子后裔享用。另外尚有许多优遇,如优学优仕,差徭优免等。

敕修庙墓 明成化初年,山东守臣上言“嘉祥县南武山西南,玄寨山之东麓,有渔者陷入穴中,得悬棺,其前有石碣,镌“曾参之墓”。后,明宪宗朱见深诏令嘉祥县于城南20公里处南武山南麓“封树丘陵,筑建飨堂神路”,修建曾府、曾庙、曾子墓等纪念性建筑。

曾庙始建初期,规模较小。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至正德九年(1514年)陆续扩修,已具备当时孔庙、孟庙之规模。明嘉靖九年(1530年)追封曾子为宗圣后,曾庙改称宗圣庙。明嘉靖、隆庆年间,曾庙曾两次毁于战火。万历七年(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承业奏请重修,奠定了现在的规模和布局。后又曾多次进行扩修。

曾庙建筑群南北长230米,东西宽90米,占地300余亩。宗圣殿门上方有清雍正皇帝手书“道传一贯”木匾。宗圣殿正前方亭内置“宗圣曾子赞碑”一座,由清乾隆皇帝书写赞辞。曾庙以宗圣坊、宗圣门、戟门、宗圣殿、寝殿为中轴线,构成左右对称,错落有致,三进三连五院的建筑布局群体。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重修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曾点墓、曾参墓。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礼部咨复山东巡抚国泰,准于曾子父子墓设奉祀生各1名,先后由曾子第七十代曾毓池、曾毓沼、曾毓銮,七十一代曾传道、七十二代曾纪忠袭任。嘉庆十三年(1808年)山东督粮道孙星衍、费县知县郭志清立曾点墓碑1座。

赐祭田庙户 明嘉靖年间,朝廷始赐予曾氏后裔田产,嘉靖十八年(1539年),朝廷赐给嘉祥曾氏承袭后裔祭田50顷,后不断赐给田亩。嘉靖间共赐田60顷,其中在郓城50顷,嘉祥10顷。至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原拨祭田渐被军民等所浸没。曾承业承袭世职后,疏请比照颜孟二氏例补给祭田。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于慎行奏请赐予宗圣祭田30顷。万历十九年(1591年)《户部请补给祭田疏》称:原拨祭田经户部清查只50顷,庙佃20户。并提出不足之数,令各州县续补施行。

天启三年,工部尚书姚思仁代题准给嘉祥县南旺湖水田30中顷,永供庙祀。又拨白莲教产5顷补祭田,再拨1顷60亩以修官廨。乾隆五年(1740年),翰博曾衍呈请将南旺湖祭田注明界址载入郡邑志。乾隆九年(1744年),嘉祥县将宗圣祀田30中顷坐落湖内处各段落四至地名逐一登计确册,由府转申河、抚两院。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湖内祭田由部批准查勘四至,封立界址。

清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藩驻师济宁,出俸银千两,增置祭田2顷11亩9分。同治十三年(1874年),代翰博曾广莆呈请河东河道总督,将南旺湖被淹祭田抵调于湖荒段落,计4段30中顷,并咨请户部查明议复,令“世守管业、以隆祀典”。

曾氏应祀后裔受朝廷赐田产,或多或少,历代帝王均有所赐,一直延续至民国。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始赐给宗圣庙户,免其杂税,专事林庙洒扫护卫。当年赐给庙户14户,其中嘉祥4户,济宁3户,汶上1户,邹县4户,郓城2户。万历十七年(1589年)宗子博士曾承业疏请朝廷,赐给24户。其中嘉祥县4户,济宁州4户,汶上县6户,郓城县5户,邹县5户。天启五年(1621年),拨汶上县5户,东平州4户。崇祯八年(1635年),曾宏毅具呈抚部又拨给汶上县附近8户。至明末,上述4次拨给庙户尚有汶上县17户,济宁州6户,郓城5户,邹县4户,嘉祥4户,以上每户五七十丁及一二十丁不等。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下旨所有“庙户,专供洒扫,有司一应杂差不派”。顺治二年(1645年),汶上县知县边维明将3次拨给曾庙庙户共19户370余丁全部入汶上民籍,派征丁粮,中饱私囊。后经查明,一并全部拨回,以供曾庙祭祀之用。至清乾隆二年(1737年),曾庙供役庙户计37户。

另外,尚赐给佃户、礼生奉祀生及其他服务人员等。奉祀生从曾氏后裔中选拨,经礼部审查注册,给以衣中奉祀。万历十七年(1589年)赐予礼生60名,参与曾庙祭祀、赞礼执事等服务活动。清雍正四年(1720年)奉祀生18名;至乾隆年间陆续增到24名,乾隆三十五年,嘉祥县境内有奉祀生24名,外州县祠12名,共36名。

优学优试 宋元祐年间,哲宗明确孔氏庙学为孔氏家学,专供孔氏子第入学受读,后添入颜、孟二氏子孙。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改庙学名三氏子孙教授司”,宪 宗成化元年(1465年)颁给“三氏学官印”,始将孔氏家学命名为“三氏学”。明神宗万历年间添入嘉祥曾氏子孙,改名“四氏学”,为曾氏子孙入学、科举授业提供了优越的学习和科考条件。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后,钦准四氏子孙以生员应“乡试”科考,并将廪、增生员名额各增至40名,曾氏后裔子孙亦受到封建朝廷的种种优待。

四氏子弟在乡试科考中,享有特别优厚的待遇。明天启元年(1621年)后,礼部议准在乡试科取时,将孔氏后裔另编“耳”字号优先取中。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允准"不拘孔颜曾孟,凭文取中"。雍正二年(1724年)从原来的五科各取2名,又增加1名为正额3名,并成为定例。曾氏子孙,亦增加了科考中举机会。乾隆元年(1736年),“恩科广额于三名外,得广一名”,此后,四氏学每次科中的举人,都在3名以上。到同治九年(1870年)竞达到8名之多。

此外,岁贡、恩赐等优遇,亦为曾氏后裔入仕提供了方便,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四氏学岁贡每年一贡成为定例。清代四氏学岁贡生比地方上多出两倍。另外,对圣裔还有恩赐出身的优遇,在如此优越的优学优试环境中,曾氏后裔同样有众多学士取得各种功名。据江西德安曾祥茂先生不完全统计,曾氏后裔自明嘉靖二十年至清末计有进士160人,其中明代58人,清代102人。仅宁都籍曾氏后裔就有进士6人,举人39人,贡生43人(其中:恩贡8人,拔贡7人,副贡2人,岁贡26人)。

差徭优免  曾氏族人优免差徭,始于明嘉靖年间。嘉靖十八年明政府准照颜孟二氏例授曾质粹翰林院五经博士,赴嘉祥主祀曾子。此后,嘉祥曾氏即享受一切差徭优免待遇。

明崇祯四年(1631年)初,湖南宁乡曾日新以祖系曾氏嫡派,“让袭翰博,不应当差”为由上诉宁乡县知县徐万逢,要求朝廷同嘉祥曾氏给予优免。后经当时各级官府查实,确认曾日新为嫡派长房,饬令“凡属差徭例应优免”,“其散居各处者,俱令所在有司加意优恤,不得再行派扰”(《曾日新准免差徭公牍》)。此后,各地曾氏族人均得到优免差徭等殊荣。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重申“圣门典例,俱应相沿,期于优渥”。但有些地方官府或推诿不办,或妄加派扰,中饱私囊。至康熙四十年(1701年)户部行文又重申“将一切地亩杂项差徭概行蠲免,如有复行派扰者,详报究处”,至此,曾氏族人优免已成定例。

曾氏后裔优免项目包括丁役、保甲、赋税等项。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选取礼生60名,除去民徭,给予衣巾,比照生员例给予优免待。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于嘉祥曾庙立“优免孔、颜、曾、孟四氏差徭”碑。有《优免孔颜曾孟四氏差徭碑记》,记其优免原委。

(原载齐鲁书社2000年12月版《宗圣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