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曾子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意义浅论曾子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意义翟远杰
曾子深受孔子言传身教,为孔子衣钵传人。他学识渊博,思想博大精深,在多年的品悟和实践中融入了自己的见解,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学说。曾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他的“仁德为刚、内省慎独、与人为善”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忠孝合一”的孝道观,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政治理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研讨曾子思想,有利于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为当前的学校德育工作打造坚实的平台。 如何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结合曾子文化深厚的人文积淀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德育工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德育工作中的众多思想,如:提升个人修养、与人忠诚守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以及应该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积极奋斗等,在曾子思想中均有所论及。所以,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应大力弘扬曾子的优秀文化思想,让学生从曾子思想中吸取精髓,陶冶性情,真正受到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一、为人处世谨慎而意志坚定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覆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论语·泰伯》)意思是说,人生在世,就好象面临深水潭,走在薄冰上,一定要小心谨慎。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泰伯》)意思是,曾子说:“可以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他身上,遇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不会动摇屈服,改变志向,这样的人算得上是君子吗?真可算是君子了。” 二、正确而有选择地结交朋友 曾子十分重视广交朋友,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曾子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自己能做的事却向不能做的人去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去请教知道少的人;有才学却像没有才学一样,知道充实却像空虚一样,别人触犯自己也不计较。这样的人,值得与之交往。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曾子认为,君子是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的帮助来培养仁德。在《大戴礼记·曾子疾病》中,记载了曾子病重时教导其子要慎交友的话语。他说“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入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与君子游,如长日加益而不自知也。与小人游,如履薄冰,每履而下,几何而不陷乎哉?” 三、坚持执着地追求仁德理想 孔子“仁学”思想确立了很高的目标。它实际上是要求人们由对内心仁德的自觉而主动地承担,并终生坚持不懈地履行对他人以至于天下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曾子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思想,他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曾子认为,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肩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很沉重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很遥远的吗?这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个人养心与弘德相结合,促进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很有益处。 四、注重反省自身和慎独修身 曾子一贯注重个人修养,其“三省吾身”的修身思想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论语》首篇《学而》中就记载: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不仅要求人们小心谨慎行事,而且还提倡每天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看一看自己的言行有哪些不当之处,以便及时纠正。他检查的,绝不仅仅限于这里所说的“忠”、“信”、“习”的问题,而是各方面都要反省。不从外部客观找原因,而从主观内因找差距。这种不待别人指点或指责,主动自觉地审视自己,即朱熹总结的“反求诸己”的精神,正是曾参修养的基本出发点和难能可贵之处。 “无内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已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已呼天,不亦晚乎?” “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知。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是说凡事皆应严求诸己,怨天尤人皆无济于事。这种不怨天不尤人,注重自己内在精神的改变和力量的发挥,构成了曾子修养思想的基本核心。 正是基于上述内省,必然在修养方法上强调讲求“慎独”。“慎独”就是当别人不在(或不知)而自己单独处理事情时,也不要做损人利己甚至伤天害理的事情,时时处处都要符合儒家的各种道德规范,即使别人不在,也仍然好象大家都在看着指着一样谨慎处事。只有这样才能心底坦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诚其意”,就必须从日常细微做起。往往常人心目中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在尽礼守约的曾参看来,都有着丝毫不可低估的意义。 曾参修身,主张严于律己,同时主张宽以待人。经常以人之长,较己之短。他常说:“患身之不善,不患人之莫己知。”“君子改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曾子家语》) 曾子修身不仅在于自己向善,同时也乐于与人为善。他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君之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也不以援人。”“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思其一,冀其二;见其小,冀其大。苟有德焉,亦不求盈于人也。”(《曾子家语》) 五、为人言行一致做事诚实守信 曾参关于“行”的思想,与其它方面的成就一样,也是基本依循了孔子的方向而又向前有所推进。 曾参说:“言者,行之指也。”因为言是行动的表示,所以才会“听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才必须“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大戴礼记·解诂》)。这样,言不仅为心之声,不仅用来表达某种愿望、企图和思想,而更重要的是要服从于“行”所达到的水平。不能行的东西则不可言,当你言的时候,则表明你已将与此言相符合的“行”付诸实施。这不啻是对言的最苛刻的定义。但曾参却是坚定的奉此而行的。只有当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循规蹈矩的时候,他才来大谈君子的修养。言行一致并不能仅仅从形式上作出价值判断,形式上的一致只是条件之一。换句话说,不合乎道义的事情也会有言行的一致的外表。所以,只有经过反复的复宜其类合乎道义的言行一致,才是有价值的,全面的,真正有意义的言行一致。这一点,完全可以说是曾子修身处世进入哲学层次的伟大贡献,甚至超过了孔子哲学的特殊表现。 曾参的修身言行亦包括对学业的修业功夫。他说: “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在其序。问而不决,乘间观色而复之,虽不悦亦不强争也。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大戴礼记·解诂》) 他主张学习不弃细小,要能够微言笃行,“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子思《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明显是受其影响而作出的全面总结。曾子的妻子原来答应要给儿子杀猪吃,可是后来舍不得,反而说“特与婴儿戏耳”。曾子就斥责妻子的态度不严肃,说:“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斥责完后,遂杀猪以兑现前诺。对儿子如此进行信的教育,对朋友更是如此。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意思为,“我每天都要多次检讨自身:帮助别人谋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了呢?” 六、孝敬奉养父母维系和谐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单位,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亲惰,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美满幸福,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曾子把“孝”作为构建家庭美德的基石。只要具备了“孝”,家庭生活就能搞好。 曾子认为“民之本教曰孝”(《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为什么呢?说孝子对上能“善事君”(《大戴礼记·曾子立孝》),对下能使“民德归厚”(《论语·学而》),还能使“近者亲,远者附”(《荀子·大略》)。可谓是忠君、附民、和睦家庭、安定社会的根本之教化。人类繁衍才有社会存在,生儿育女是第一步。当父母生下子女时,还要进行精心的抚育和耐心的教育。父母对子女付出财力、精力很多,对子女的爱更是无法计算。所以,子女理所应当尽孝父母。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礼记·祭义》)曾子认为,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的一切皆父母所赐,自然对父母应予尊敬。处理一切事情,都应对自己态度负责,也是对父母态度负责。所以,父母喜欢吃的东西,自己不能随便吃。曾子不食羊枣之事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曾暂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所向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孟子·尽心上》) 另外,父母所说的话不能不听,要按照父母的意愿而行事,这样父母才能安心,你也就尽到了孝顺的义务。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父母置之,子弗敢废;父母全之,子弗敢阙。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吕氏春秋·孝行览》) 如果说尊敬父母是外在的一种形式,而养侍父母则是作为子女尽孝的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曾子认为,对父母行孝分为三个层次:“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养侍父母是行孝的基本要求。要使父母生活的好,在物质上必须充足一些。“曾子养曾暂,必有酒肉”(《孟子·离娄上》),由此可见曾子的尽孝程度有多大。不过,除了物质上的满足之外,每天还要从早到晚,从食到宿,仔细周到,诚恳恭谨,尽心尽责。曾子可谓是完全做到了这一点。“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而德美重于后世”(《新语·慎微》)。 “德,为人之本;才,创业之根。”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一所学校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道德的陶冶,非但不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反而会制约学校的长远发展。道德与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因此,学校必须积极做到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高屋建瓴地诠释了中华传统道德内涵,为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由于我们在生活、学习中对中国传统美德的教育缺少一个必要的系统的环节,当今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而青年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他们的素养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我们有必要有责任加强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期提高青年学生的整体素质,推进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 曾子思想不仅是一面镜子,更是可以长期开采的宝藏。曾子思想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许多方面是相通的。我们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开拓创新,大力研究曾子思想,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曾子思想精髓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沉淀和人文底蕴,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