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曾子后裔迁徙与故里奉祀

      曾子后裔迁徙与故里奉祀

曾子生于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约卒于鲁悼公三十五年(公元前432年),享年74岁。曾子年少时,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寒,跟随父亲参与生产劳动。后师从孔子,颇得师传。他在一生中,效仿老师,收徒授业,传播儒学,是孔子之学的继承者和传承者。

后裔迁徙    

曾子后裔自曾参起,通称为开派始祖。曾参生元、申、华;二代曾元;三代曾西;四代曾钦;五代曾得(去掉双单人);六代曾羡;七代曾遐,遐生炜、盈;八代曾炜;九代曾乐;十代曾凂,凂生旃(前字右下为一冉字)、光,曾光生曾寿,曾寿生曾弁,曾弁生子枋,家长沙,为长沙房;十一代曾旃(前字右下为一冉字),十二代曾嘉,嘉生宝、顼,曾顼家扶风,为扶风房。曾顼生玉、昌。曾玉家冀州,曾昌家青州。十三代曾宝,宝生琰、璜、璟(家谱从提土旁,避讳);十四代曾琰,琰生据、授(一说掖)。曾氏后裔自曾参至十五代曾据南迁前,世居鲁武城,故称武城为曾氏第一发脉地。

十五代曾据,因避王莽之乱渡江南下,家庐陵吉阳乡,为吉阳房祖。曾据关内侯。西汉末年,王莽篡位,曾据耻事新莽,率族人于始建国庚午年(公元十年)迁江西庐陵吉阳。曾据南迁后崇宗念祖,将“三省传家”信条作为座右铭和精神支柱,激励自己,教育后代。于是以曾据为始祖的南宗遂繁衍昌盛起来,江西吉阳乡被曾氏后人称为曾氏的第二发脉地。

曾据南迁后生子曾阐、曾玚。曾阐十七传到曾丞,其后裔唐、宋时已分别衍徙广东、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山东、陕西、江西各地。第三十三代曾丞官任唐司空兼尚书令,居庐陵吉阳,生子曾珪、曾旧、曾略,为“老三房”。曾珪居吉阳,曾旧徙云盖,曾略徙抚州。曾玚生曾承,家虔州,为虔州房。曾玚十二世孙道始家交州,为交州房。曾丞长子曾珪生五子为宽、绰、丰、晖、隐,后分别衍居吉阳、吉源、袁州、广州、泉州等地。曾隐由庐江吉阳县上黎堡迁泉州晋江,为曾公亮房泉州曾氏。曾公亮北宋天圣进士,曾公亮之父曾会集贤殿修撰;次子孝宽,吏部尚书。从子孝广、孝蕴,分别为户部尚书、龙图阁大学士。曾珪曾孙曾庆生二子曾伟、曾骈。长房伟官校检御史大夫,由吉阳迁吉水,生曾辉,辉后传十五世曾棨为明永乐状元、学士。伟十四传为兵部侍郎曾晞颜,徙龙潭,生曾雷顺、曾德裕、曾巽申三子。曾巽申四传子集,集生曾芝、曾兰。曾兰仍居龙潭,曾芝迁湖南宁乡麻田,称为麻田房。曾伟三传曾崇德四子曾从修又四传曾坝,南宋时迁衡阳唐福,曾坝又13传至曾友近,再四传至曾学孟,迁居湖南湘乡县大界(今湖南双峰县),为曾国藩房祖,称为南宗。曾骈迁居永丰木塘,生曾耀,曾耀后传二十一世曾质粹,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应诏徙嘉祥,受世官奉祀曾子,后称为东宗,子孙繁衍发展。据曾国藩同治五年(1866年)六月去嘉祥拜谒曾庙时日记称:“曾氏合族人丁不过三百”。曾质粹以下至1935年五经博士改为奉祀官止,在嘉祥共传17代。

曾丞次子曾旧,唐元和二年由吉阳迁乐安云盖乡,生三子,分别徙居乐安、新淦、临江等地。曾丞三子曾略由吉阳迁抚州甘山,生子炀,炀生咏,咏生筠,筠生可徒、洪立、宏立。曾洪立官南丰县令,举家迁南丰,是为南丰曾氏。曾略十传孙曾巩、曾布同为宋嘉祐二年进士,与欧阳修、王安石等并为朝廷重臣。曾巩散文平易,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氏家族曾一时显赫于大江南北。

曾丞时处盛唐时期,其三子后裔发祥空前。现仅曾略一支裔孙,既已先后移居广东省的河源、梅县、平远、揭西、镇平、兴宁、五华、增城、连南、连县、阳山、治兴、韶关、惠州、惠阳、惠东、宝安、深圳、和平,江西省的定南、全南、龙南、于都,广西省的客家县,四川的隆昌以及香港、台湾、澳门等4省20余县市,有的还移居海外各地。曾略二十代孙曾广新自明初移居龙川县后,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曾姓人口已达38900余人(据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

后历代支庶多有迁衍外乡者,曾氏发迹遍于天下。另据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录曾氏旧谱世系后称“旧谱后又著九祖:一祖晋永嘉二年徙居会稽;一祖诠之后,家扶风;一祖汉尚书令伟,自云参五世孙(按:家谱八世孙);一祖汉福州刺史曜,曾孙晋景阳侯浼之后,家蜀郡;一祖汉御史大夫游;二十四世孙扶州长史盈之后,家豫章;一祖汉泗州别驾惠十四世孙 詠之后,家吴郡;一祖参六代孙(按:家谱为“一祖晶,八传孙建安太守”)颖川太守岌之后,家河内;一祖襄州录事参军炅十六代孙黄门侍郎琦之后,家襄阳。……又有居江夏者,汉岐州刺史纶之后,纶子迥,尝为廷尉、司隶云”。元代曾巽申所修家谱亦有相同记载。《宗圣志》卷十二《荫袭》称:“曾氏自迁江西而言,居永丰者为嫡,徙虔州、云盖、乐安者为支;自永丰一派而言,出曾辉者为嫡出,曾耀之后者为支”。

但曾据南迁后仍有滞留曾氏后裔居住于武城。位于今山东中南部的平邑、费县、沂南等县曾姓分布甚广,根据平邑县资邱乡辉泉村和沂南县青驼镇窝庄村清代曾氏墓(谱)碑记载,证明该地曾氏确系曾据南迁后滞留费之武城曾子后裔陆续自武城散居之(见《山东省志·曾子志》之《费邑曾氏碑文选》)。滞留在武城的曾氏后裔,亦称为费邑曾氏,十六代至五十代世系无考。据窝庄清道光元年(1821年)《曾氏谱碑》载,“始祖宗圣曾子费人也”,曾子第五十五世孙曾彬“始自关阳(费邑关阳社)武城徙居于邑治(时指费县城)东北乡汶水之阳,置田择茔,名曰曾家村。”此曾家村原属费县东北乡,今属沂南县青驼镇曾家村。碑载“六十三世祖有宏观公者,生子二,长曰闻智,次曰闻魁。闻魁公仍附葬祖茔”。后兄弟析居,曾闻智分居窝庄,是为窝庄一支,子孙繁衍发展,至窝庄曾氏后裔道光元年立谱碑时已传至七十一代,故碑文称“己历八世。”2000年采访曾家村,时已80岁高龄的曾宪周老人回忆说:“曾家村曾姓由费县武城始迁费县城,后又迁此村安家立业,至今已传20多代。听说六十三世祖曾宏观生有闻智、闻魁两个儿子,曾闻智在村北另立安乐窝庄定居,后改名窝庄。曾家村原有曾氏家谱,由曾广恩保管,今已失落,但窝庄谱碑还在。”该地曾氏迁自武城,确有明据。曾家村、窝庄曾氏自五十五世曾彬始迁于此,当于元代后期,至今均已传至七十七代,两村曾姓人口达千一百余人。

平邑县辉泉村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子六十八代孙曾兴仁墓碑载,辉泉曾氏原“世居费西南之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即古武城也。先贤曾皙墓在焉,自时厥后,守先人之坟墓,故居之也特久”。后由“武城徙居邑治西北之灰(辉)泉村。曾毓鳞碑载“考公前代碑记,其先世居费西南之武城,即古武城也,曾皙之墓在焉。曾氏之子孙居者守其坟墓也,亦宜后世又迁居此辉泉”。辉泉曾氏今已传至七十九代,千余人。

除此之外,平邑县西南、滕州市东北、邹城市东部一带曾姓,按1936年《滕房曾氏续修族谱》知为曾质粹堂弟曾质本后裔。曾质本首由江西永丰迁嘉祥,又迁滕县崇村(今属邹城市城前镇),后裔繁衍,散居鲁南各地。今平邑县西南部的白彦镇官庄、北径、朱家庄、王家沟,临涧镇艾曲、分水岭、黄天、铜石镇小官路村等地曾姓,均为曾质本后裔散居之。2006年滕房曾氏续修族谱,涉及平邑、泗水、邹城、微山、滕州、郯城等8县34个村庄,曾姓人口达20060余人。

故里奉祀

曾子在孔子死后,为师守墓三年,回到武城老家,广收门徒,讲学传道。曾子一生以授徒为主,没做过大官。他虽然到过卫、魏或者莒、齐、楚等国,但主要时间是在家乡,讲学授徒,过着贫苦的生活。曾子曾“避鲁乱”而率门人自鲁至卫,讲学十年,后又返回故里武城。终因德行日著,名声越来越大,才有记载称“齐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但“曾子皆不应命”,从未到过这三国中任何一国就任高官。而长期在家乡讲学,则是有根据的(临沂大学王汝涛教授《曾子的著作及其学术思想》)。晚年,著书立说,传述孔学,形成以自己亲传弟子孟敬子、阳肤、子襄、沈犹行、乐正子春等为代表的独立的儒学支派。先秦史籍如《论语》、《春秋》、《左传》、及《孟子》中均对曾子故里有明确记载,历代名家注疏亦确认为费县之武城即汉至北魏的南城县、今之平邑县南武城,直至明朝初年,无异说。

明代成化初年(1465年),嘉祥县南武山称发现了“碣曰‘曾参之墓’”的“悬棺”(《明史·曾质粹传》),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曾子五十九代孙曾质粹从江西永丰县徙居嘉祥奉祀。十八年(1539年),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准予世袭,并赐祭田、庙户。曾子故里始出现了“嘉祥说”,同时既受到当时朝廷重臣及学者的反对。明嘉靖间学正、费人姚庭槐有《曾子南武城考》一文,被收入明万历元年礼部尚书于慎行主编的《兖州府志》卷八《圣贤部》;明、清史学家王雅量、于慎行、顾炎武、叶圭绶、阎若璩、俞正燮等人纷纷发表言论,严加考证,据理力辨,一致认为曾子故里并非嘉祥,而应是费县之南武城(今平邑县南武城)。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费县重修了位于平邑县南武城的曾点、曾参墓。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礼部覆示山东巡抚国泰,准予在今平邑县南武城重修曾子父子墓,各设奉祀生一名,此为朝廷准予费之武城设曾点、曾参墓奉祀生之始。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山东督粮道孙星衍同费县知县郭志清立曾子墓碑,钱泳隶书碑文。

曾子五十九代孙曾质粹赴嘉祥袭翰博主祀曾子后,曾子故里费之武城被人们忽视。奉祀生负责祭祀先圣先贤庙墓。曾氏奉祀生从曾氏后裔中选拔,经礼部审查注册,给以衣巾奉祀,负责曾子祠墓的具体祭祀事务及仪礼活动等。清雍正四年,已有各地曾氏奉祀生18名。至乾隆年间,陆续增加到41名。乾隆四十三年后,根据礼部咨复,首在费邑曾氏内选拔奉祀生,费邑曾氏奉祀生先后由费县曾子六十九、七十、七十一代孙袭任,计35人。

据平邑县辉泉村和沂南县青驼镇窝庄村清代曾氏墓(谱)碑记载,滞留费之武城曾子后裔,其主要任务就是“守先人之坟墓,故居之也特久”,“其先世居费西南之武城,即古武城也,曾皙之墓在焉。曾氏之子孙居者守其坟墓也。”费邑曾氏十六代至五十代世系无考,但自元末曾子五十五代孙曾彬始自武城迁费县东北乡曾家村后,世系井然,今已传至七十九代。

费邑所设奉祀生均为费邑曾氏后裔。今沂南县窝庄《曾氏谱碑》载:“六十八代兴仁。六十九代毓溪 ,行一;毓池,行二,字青川,咨部奉祀,生于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子时,卒于嘉庆二十年十月初三日酉时,娶孙氏邑庠生之女;毓沼,行三,字汝潜,咨部奉祀,生于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酉时,卒于嘉庆二十二年四月初一日戌时,妻芦氏;毓溶,行四;毓銮,行五,字殿华,咨部奉祀,生于乾隆五十六年正月初十日戌时,妻杜氏”。以上谱碑明确记载,窝庄曾兴仁共有5个儿子,其中二子毓池、三子毓沼、五子毓銮先后“咨部奉祀”,袭任奉祀生。曾兴仁二子曾毓池生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可见据朝廷批准于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准设奉祀生数年后,经过严格地筛选考查,才首选窝庄曾氏后裔就任曾点、曾参墓奉祀生。但以上3人始任时间均不详,窝庄曾兴仁二子、三子袭任奉祀生后,先后于嘉庆二十年(181534岁)、嘉庆二十二年(181733岁)英年早逝,最后由其五子曾毓銮接任奉祀生。曾毓銮后曾子奉祀生继任者,由窝庄转至今平邑县辉泉村,由曾传道继任。

有关奉祀生的奉祀情况,查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费县志》《卷七·荫袭》载:“曾子七十(应为六十九)代曾毓池、曾毓沼、曾毓銮,七十一(应为七十)代曾传道,七十二(应为七十一)代曾纪忠袭奉祀生。”曾氏谱(墓)碑记载之奉祀生和《费县志》所记相符,确是不可否认的。

今平邑县辉泉村《曾传道碑记》,碑记中曾传道生卒年月不详,但其中提到两件事:其一“宗主曾纪琏以兄弟相争,让以位,坚不就,且邀族众为和解之”;其二“咸、同间,盗贼蜂起,众举公为资邱社团长”。另有“享年八十一岁”、“清例赠文林郎”之记载。清光绪《费县志》载其为武城曾参曾点墓奉祀生,墓碑载 “身列成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考:清道光初年,曾纪琏承袭翰博后不久,因事革职,不准其后代承袭。道光七年(1827年),由曾传锡之子曾纪瑚袭任翰博之职。在此所谓“兄弟相争”事件中,曾传道“邀族众为和解之”。不管曾传道其间起了什么作用,想必是重要的参与调解者,此时应已袭任奉祀生,且在曾氏家族中德高望重,已经是一个小有影响的人物了。曾传道任奉祀生当在清道光年间及以后数年间。曾传道逝世后其长子曾纪忠例袭奉祀生。另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费县志》时,曾纪忠有任奉祀生记载。民国十一年,曾昭宣等后人为曾毓麟、曾传道立石表墓时,未见曾纪忠任奉祀生之记载。

朝廷选拔费邑曾氏奉祀费之武城曾参、曾点墓,是对曾子墓在费之武城的重新确认,是继嘉样主祀曾子240余年后,人们对曾子故里的再认识。曾参死后葬于曾点墓东1500米处,原略低于曾点墓,“文化大革命”运动中被毁为平地。1998年春,魏庄乡政府将曾参墓迁建至曾点墓东北50米处。清光绪《费县志》在《宗圣曾子墓》条称“莱芜侯既葬武城,曾子未闻他徙,亦葬武城耳。”《费邑曾氏谱》云:“墓在武城境之土桥”。清杨佑廷《费邑古迹考》亦有同样记载。清末李景星《费县乡土志》也有澹台墓、曾子墓俱“葬县境”之记载。用《费邑古迹考》作者的话说“乾隆四十三年礼部咨复山东巡抚国泰,准宗圣曾子墓设立奉祀生一名,与莱芜侯墓同,是宗圣墓在费县有明征矣。”

原载《蒙山文化研究》第二十六期(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