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故里与世系曾子故里与世系
一、曾子故里的两个问题 曾子故里,《史记》明确记载为南武城,晋朝杜预确指南武城在费县西南80里,即今之平邑县魏庄乡。此说长期没有异议。明朝成化年间出现了所谓在嘉祥县发现曾子悬棺的怪事,于是曾子为嘉祥人之说颇热闹了一番。随着“悬棺”假面的被揭露,“嘉祥说”也逐渐淡化。但有些学者对史料中的两个问题认识尚不统一,故有进一步阐明的必要。 (一)南武城与武城为一地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曾参, 南武城人。” 《括地志》云:“南武城在兖州,子游为宰者。”《地理志》云:“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故此云南武城也。”这就是说,曾子故里南武城即子游为宰之地。为什么加“南”字?《汉书·地理志》于“左冯翊”下有“武城县”,于“清河郡”下有“东武城县”,而西汉时于子游为宰处设南城县,故曰“南武城”。或曰:澹台灭明为武城人,何以不称“南武城人”?连书省略之故。因曾参与澹台灭明在《仲尼弟子列传》中系前后排列,先书曾参为南武城人,再书澹台灭明为武城人,知为一地。此种情况在史书中并非特例,如《三国志·武帝纪》:“(初平)三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闻之,弃武阳还”亦是。又,《括地志》所称之兖州,是指贞观十四年所设之兖州上都督府,下辖鲁郡、泰山郡与沂州郡。 (二)鲁国只有一个武城 《左传》中多次出现“武城”,有的学者将襄公十九年“城武城”之“武城”与昭公二十三年,哀公八年所记之武城视为两地。 《左传·襄公十九年》“城武城”,传曰:“齐及晋平,盟于大隧。故穆叔会范宣子于柯。穆叔见叔向,赋《载驰》之四章。叔向曰:‘ 肸敢不承命!’”穆叔归,曰:“‘齐犹未也,不可以不惧。’乃城武城。”有的论者认为,“城武城”是为防齐,故此武城当在鲁之西鄙或北鄙,不会是南鄙。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防齐”从战略上说是防御齐国集团,战役上是防御齐国联盟中之邾国。 在鲁襄公十九年前后,晋国为霸主,而齐、楚结为同盟。鲁国东边之莒、南边之邾,是与齐、楚同盟之国。鲁国则依靠霸主晋国维持生存。《左传·襄公十六年》:“以我故,执邾宣公、莒犁比公,且曰:‘通齐、楚之使。’”可知此时直接对鲁国造成威胁的是东方之莒、南方之邾。《左传·襄公十七年》:“冬,邾人伐我南鄙,为齐故也。”邾是为齐国攻鲁。《左传·襄公十八年》记有“晋侯伐齐”之役,楚起兵助齐,结果晋国集团胜利,故有襄公十九年“诸侯盟于祝柯”之会:“执邾悼公,以其伐我故。遂次于泗上, 疆我田。取邾田,自 漷归之于我。”从鲁国的角度说,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齐国特别是失去土地的邾国并不甘心,“邾人骤至,以诸侯之事弗能报也”。故襄公二十年秋, “孟庄子伐邾以报之”。很明显,在这一阶段,鲁国直接的对手是与齐国同盟之邾,所城之武城,既不在鲁西,亦不在鲁北,而是与邾国接壤之南部边疆,亦即《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及哀公八年所言之武城。鲁国只有一个武城,“两武城”说系误解史书而后出的。 二、曾子世系 曾子为夏禹的后裔。禹,姒姓。禹死后,许多都落的首领反对禹的继承人伯益,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众部落首领杀掉了伯益,建立了夏朝。夏启当上国王后,认为王位巩固后便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喝酒打猎,不问政事。启死后,5个儿子争权夺位,王朝混乱。后经太康失国, 少康中兴,结束了混战局面。少康复国后封次子曲烈于鄫 , 建立了鄫国(今山东苍山县西北)。 据曾氏族谱记载,夏时,曲烈建国,传炫忠、坤仁、录、浩源、富材、焜、伯基,持续283年。夏亡后,鄫国先归商后属周,重新分封,仍有爵位。再传锐、汪、志梁、煌、相奎、世鉴、政治、模、瑞焕、垠、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 渿、杞、 焳熹、埙和、成锐、一倩(前加三点水)、椿、炯、垣、销、福波、时荣、炳、均柞、铃、浤仁、一松、炲、墅、镇玉、浥、祥榑、炷、方 瑆、宇銮、沛恩、朴、世美、时泰,至世子巫。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弱内强食。鄫国作为东方小国,虽与鲁有着姻亲关系,受到鲁国的保护,但由于鲁国自身不算强大,仍不时地遭到莒、邾等国的侵袭。鲁襄公五年(前568年)九月二十三日,晋国在戚大会诸侯时, 鲁国在众强国的压力下,因无力保护鄫 国,同意解除了鄫、鲁附庸关系。鲁襄公六年(前567年)秋天,莒国再次出兵, 将鄫国灭掉。鄫 亡后,世子巫逃往附近的鲁国,定居武城。 为怀念故国,将鄫字去其邑部为曾。曾姓从此开始,巫是武城地方曾氏的始祖。 世子巫居武城后,取孔氏为妻,生子阜,阜生点,点生参。曾点、曾参父子同为孔子著名弟子。故其后代尊曾点为鼻祖,一代曾参,二代曾参之长子曾元,三代为曾元之长子曾西,直至十五代曾据。曾据耻事新莽,遵照先祖宗圣爱国忠君、驱邪匡正之训,率族人于始建国庚午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迁江西庐陵吉阳乡。曾据南迁后,崇宗念祖,牢记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诲,经常对照和反省自己,将“三省传家”之信条作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座右铭,教育后代。以曾据为始祖的南宗遂繁衍昌盛起来,江西吉阳乡被曾氏后裔称为曾氏的第二发脉地。 曾据南迁后生子曾阐、曾瑒。曾阐十七传至曾丞。曾丞在唐仕至司空兼尚书令,生子曾珪、曾旧、曾略,其后各衍居一房,嗣称“老三房”。三房后裔不断衍徙,唐、宋时,已迁江西抚州、南丰、福建宁化、广东泉州、广州、长乐、龙川、惠州、湖南新化、宁乡、浙江丽水、安徽太湖等地。曾略十传孙曾巩、曾布兄弟同为宋嘉祐二年进士, 被王安石所重用,参与变法。曾巩散文平易,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第三十七 代曾庆,官任御史大夫,生子曾伟、曾骈。后,曾伟由吉阳迁吉水,曾骈迁居永丰木塘。曾伟之后曾崇德长子曾澄修,澄修长子裕,裕之子知古,知古无子,其弟知温长子朝阳,朝阳长子仔肩为四十五代。知温次子曾载阳又迁莺乡、新陂。新陂五十代曾唏颜由新陂衍徙永丰龙潭,龙潭曾巽申四传曾子集生曾芝、曾兰。曾芝由龙潭迁湖南宁乡麻田。曾崇德四子曾从修四传曾坝,南宋时迁衡阳唐福。曾坝十三传至曾文近,再四传至曾学孟,迁居湖南湘乡县大界,为曾国藩房祖。曾伟之弟曾骈二十二传曾质粹,后徙居山东嘉祥封世袭五经博士。后人称居住山东曾姓为东宗。明朝中期至清朝,庐陵、吉阳、永丰、吉水、湘乡、嘉祥、泰和、南丰、新淦、临川、抚州等地均成为曾姓聚居地。 今平邑曾姓分布甚广。特别是平邑县南部的魏庄、白彦、山阴、临涧、郑城及费县的关阳司、梁邱等地,曾姓人口更为集中,系曾据南迁时滞留当地的曾氏后裔。至今已传80余代,延续2500余年。曾姓除遍布全国各地外,亦有众多后裔移居印尼、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始终是我国一个名门著族。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中国100个大姓中,大陆曾姓占第38位,台湾占第16位。 (原载《临沂师专学报》1997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