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搜索

从曾氏封赠看曾子故里

从曾氏封赠看曾子故里


   李洪廷

古代思想家曾子传播儒家思想,提倡自我修身,以孝著称于世,倍受后人敬仰和尊崇。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从祀孔子于曲阜孔庙,后不断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追封加谥。

曾氏封赠包括后世对曾子本人的封赠与曾氏后裔的封赠。据史料记载曾子本人的封赠从唐高宗总章元年到清乾隆二十一年的一千余年间,封建统治阶级曾给予曾子较高封号的就有8次,其中唐总章元年(668年)封太子少保,唐太极元年(712年)封太子太保,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郕 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封瑕丘侯,宋咸淳三年(1267年)封郕国公,元至顺元年(1330年)封郕 国宗圣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宗圣曾子,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封宗圣。

曾氏后裔的封赠始于明嘉靖年间。嘉靖十四年,曾氏后裔以布衣奉诏赴嘉祥奉祀曾子,后嘉祥县相继修建曾府、曾庙、曾子墓等纪念性建筑,致使许多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嘉祥即曾子故里。持“曾子故里嘉祥说”者,更以曾子被封过郕伯、瑕丘侯、郕 国公,且郕 、瑕丘地近嘉祥和对曾子后裔封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徙居嘉祥主祀为由,称嘉祥县为曾子故里,曾子为嘉祥人。但事实并非如此。

历代封赠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曾氏的褒扬,与故里无涉。曾子封号中所涉地名的有郕、瑕丘、郕国三处。按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辞海》缩印本第447页载,“郕 ①古国名,亦作盛、郕  。姬姓,始封之君为周文王子叔武,在今山东宁阳东北。②古邑名,春秋鲁孟氏邑,在今山东宁阳东北,公元前408年齐宣王取鲁成 邑,即此,当鲁之北境与齐接壤处。”据此,郕 国、郕邑,同为一地,在今宁阳县城东北51.8公里的东庄乡驻地,有文物保护标志“成城故城遗址”碑,正与《辞海》所述同。该《辞海》第1218页“瑕丘, 古县名。 春秋鲁负瑕邑,西汉置县。治所在今山东兖州县东北,晋废。隋复置,宋大观四年(1110年)为避孔丘讳,改为瑕县”。今宁阳县成城故城遗址及兖州县瑕丘故址,均与嘉祥县相去甚远,根本不能从曾子封地看出曾子故里即在嘉祥。另外,亦有学者认为郕国故城在今汶上县,但汶上与今嘉祥县南武山相去甚远,亦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封号所涉之地不能作为考据其故里的依据,如在孔子弟子中曾点、曾参,颜路、颜回两对父子故里应分别相同,但其封号,曾点被封为莱芜侯,曾参封成国公;颜路封杞国公,颜回封兖公、兖国公,故里与封号各不相同。再如与曾子师出同门的冉雍、冉求、子路、宰予,史籍记栽均为鲁国人,其故里当在鲁国,而冉雍封薛公、下邳公,冉求封徐侯、彭城公,子路封卫侯、河内公,宰予封齐侯、临淄公等。上述4人封号所涉之地不属鲁国,封号与故里明显不同。

曾氏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确定,只是官方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承袭世职的认定。曾氏世袭五经博士,始于明嘉靖年间。此前明景泰三年(1452年)颜子、孟子后裔俱授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学士顾鼎臣在明嘉靖十二年上书皇帝,称“曾子同为圣贤,曾子之后独不得沾一命之荣”。请访求曾子后裔比照颜孟二氏例,授以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顾鼎臣上书后,礼部奉旨题复采访曾子后裔,要求“通行天下南北直隶十三布政司、抚、按衙门一体访求,详考历代支系,务求明白的系曾子正派子孙”。不久山东以曾守仁、江西以曾质粹、浙江以曾南明分别应诏。嘉靖十四年,皇帝按山东守臣谎报嘉祥有“曾子悬棺墓”,遂诏令曾质粹徙嘉祥以布衣奉祀曾子。嘉靖十八年,准照颜孟二氏例授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世承袭。此后,嘉祥县在县城和南武山之阳大兴土木,陆续修建和扩建了曾氏翰博府、曾子庙、曾子墓等颇具规模的一批有关曾子的纪念性建筑。自明嘉靖年间至民国初年先后有十七代曾氏世袭翰博主祀曾子,春秋致祭。

按先贤历代世袭五经博士均应是嫡派长支承祧。但江西推选的第一任翰林院五经博士曾质粹并不是嫡派长支裔孙。明嘉靖十四年,江西抚按奉诏访求曾子嫡嗣,但江西嫡派长支以“久居南方,不乐北徙”为由,不应诏。而应诏者却是次房裔孙曾质粹。据曾氏公认的《武城曾氏族谱》载曾质粹世系为:曾子十五代孙曾据南迁江西后,生曾阐、曾 瑒,曾阐十八传至曾丞,曾丞四传至曾庆,曾庆生曾伟、曾骈,伟生辉,骈生耀,曾耀二十一代至曾质粹,为曾子第五十九代孙。就徙居江西曾氏而言,居永丰者为嫡,徙虔州、云盖、乐安者为支;自永丰一派而言,出曾辉后者为嫡,出曾耀后者为支。曾质粹为曾耀之后,系曾子支派裔孙。嘉靖三十九年曾质粹死后,因其子曾昊先卒,曾昊子继祖在祖、父连丧,未即请袭之时,江西永丰龙潭族人曾衮以嫡派长房、曾有“让袭”或“借袭”为由,于万历元年夺袭世职,占据嘉祥田宅。后,曾继祖携子曾承业告于朝廷。时吏科给事中李盛春、都给事中刘不息、山东道御史刘光国先后上疏弹劾曾衮。刘不息上疏文《为遵明旨重始爵以斥奸邪以正大贤后裔疏》,受到朝廷重视,经礼部勘查,圣旨:“仍于世袭”。刘不息在《万历重修南武山宗圣公庙记》中仍有:“质粹殁,子亡孙幼而孤,江西之派遂有乘间而袭其爵者,是又不为曾氏之亦不幸耶!”“诸寮采闻之,大为不平”,乃奏于朝廷,“曾氏之后始定”之感慨。明万历五年朝廷诏准曾承业世袭五经博士,并剥夺曾衮世职,令回原籍。有关曾衮夺袭的批文按王定安《宗圣志》引曾毓墫《武城家乘》云:“各志载劾 疏,所以明公道。吾私志载之则为播家丑。”故《宗圣志》、《武城家乘》均未收载。明崇祯元年,六十二代曾宏毅就任翰林院五经博士不久,又有浙江会稽生员曾益,托名曾巩之后,争袭世爵,亦遭到非议。清嘉庆十三年,即确定曾氏世袭翰博时隔二百六十余年后,曾子六十七代孙南宗曾衍泳因在湖南省城修建先贤曾子祠庙,又以长房嫡裔、让世袭为由,要求皇帝赐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在湖南主祀先贤曾氏。就连其后的湖南长沙曾日新“邀优免”的前前后后,无不是围绕嫡派、支派的问题而纷争不绝的。前述曾氏世袭翰博之纷争均见于王定安《宗圣志》或《曾氏族谱》。

曾氏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徙居嘉祥主祀,但不说明嘉祥一定是其故里。明清时期,曾氏后裔连同其他先圣先贤后裔先后经朝廷明令授予世袭翰博主持祭祀。但先圣先贤故里与世袭翰博主祀地往往并不一致。例如,周公故里为今陕西,其后裔世袭翰博主祀于曲阜。称曾氏翰博主祀地嘉祥为曾子故里,连其曾氏后裔亦有不同见解,曾子第七十代孙曾国藩亲至嘉祥谒曾子庙墓后仍对此产生怀疑。据王定安《宗圣志》所载曾国藩《日记》称:“庙在南武山下,山高约五十丈,一片顽石,不生草木。”“在庙西南里许,北、东、西三面皆石山,墓在平地……。余观山石顽犷,地势散漫,不似葬圣贤者,殊以为疑。” 明万历二十四年主编《兖州府志》的曾任礼部尚书的于慎行在该志《祠庙志》详载当时兖州各县祠庙后论曰:“兖之秩祀备是矣。其间有典礼甚重而传信失真,有遗迹可凭而肇堙未举者,是不可以不知也。夫尧葬谷林在济阴成阳今曹州境也,而现于东平;曾子家于武城今费县之境也,而祀于嘉祥,此当厘正者矣。”

另外,历史上先圣先贤后裔世袭翰博有的并非一人,主祀地并非一处。清嘉庆年间,湖南曾衍泳在省城建先贤曾氏祠庙,请赐予世袭翰博,以主祀先贤曾氏。湖南巡抚景咨礼部请荫先贤曾氏南宗翰博公牍称:世袭翰博的设置,有一门一人者,有一门或二或三者,至嘉庆七年止,赐予世袭翰博者共二十七人。如孔氏曾有二人,一在山东曲阜,一在浙江西安(今衢州);朱氏(熹)二人,一在安徽婺源,一在福建建安;关氏(羽)三人,一在山西解州,一在湖北江陵,一在河南洛阳;先儒程氏(颐)、韩子(愈),伏生之后翰博各二人等。以上圣贤后裔翰博均在二人以上,其主祀地亦在两处以上,但其中肯定不都是先贤故里。因为,任何先圣先贤故里只有一处,将主祀地称为故里,至少一处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持曾子故里嘉祥说者,以历代帝王对曾子及其后裔的封赠,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确定以及曾子后裔在嘉祥的主祀曾子,作为“曾子是嘉祥人”的主要依据是站不住脚的,是对历史本来面目的歪曲。

(原载齐鲁书社2000年12月版《宗圣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