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孝行天下 共建和谐——浅说继承发扬孝文化作者:廉 金
继承发扬传统孝文化,不仅对促进家庭和睦有着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近些年来,由于受多元化文化的负面影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不同程度地受到冲击,人们孝的观念有些淡漠,不孝敬父母甚至遗弃、打骂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子女认钱、认权,不认爹娘,对父母只想索取和争分家产,却不愿承担赡养、治病和丧葬等义务。有的看望父母时拖儿带女,吃的是“公共食堂”不交饭钱,走时拿东西就像在超市购物却不结帐。这种啃老刮老现象,城市乡村都普遍存在。受这些不孝行为的感染和误导,许多青少年对孝文化显得十分无知,对父母的孝心更为欠缺。在一些家庭里,父母只知道娇惯溺爱孩子,小的上了天,老的落了地,长幼关系完全颠倒。有些家里并不富裕的大学生有攀比心理,用父母的血汗钱高消费,讲气派,毫不心疼。至于那些整天迷恋网络游戏的中小学生,更让家长深感焦虑和失望。以上问题虽然存在于少数人身上,但其后果是必然导致个人沉沦和道德滑坡。 联系胡总书记的论断和现实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我们有必要回顾和探究中华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启迪和教育当代人和后来人,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孝文化,摒弃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丑行,阻遏个人道德的沉沦和滑坡,把中华孝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孝文化源远流长。在古老而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孝文化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有不少传说中的典故及遗迹,又有众多标志性的地名和建筑。尤其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以戏曲、绘画、剪纸、皮影、漫画、木雕、砖雕、石刻等艺术形式广泛传播,使之融入民俗民风,生动地展示出民间文化的独特风采,并与如今的观光旅游、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助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到过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参观游览的人们对该村用以村民教育的二十四孝画廊或许记忆犹新,继承和发扬孝文化在该村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教化效果。 孝文化与人俱生,与史俱来。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孝”字,它由上面的“老”字和下面的“子”字组成。《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承老也。”孝的字体结构,形象地告诉人们,孝作为家庭的基本伦理与行为规范,是对子女与父母的双向约束。作为人,谁无父母,谁非子女,所以,孝也是对所有人的要求。从狭义上讲,孝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老人既要呵护子女,又能作出表率;子女既应承奉老人,又得品行端正。这样,父慈子孝,亲和融洽。从广义上讲,就是把孝从家庭关系拓展至社会生活,成为具有法统性质的礼制文化核心,是颇具刚性制约的共同准则。不孝在中国古代的“十恶不赦”中位于“大逆”之后,是皇帝永不赦免的十大罪恶之一。不孝之人不仅要受到处罚,丧失入仕机会,而且会遭到公众唾骂和舆论谴责。由此可见,孝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人若皆行孝,社会更美好。 孝,不是深奥的哲学概念与逻辑绵密的抽象理论,而是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人人皆可起而行之的日常行为规范,是普遍人性的概括,是和谐社会的纽带。大可治国平天下,小则修身齐其家。一人行孝,一人受益;一家行孝,一家得利;一国行孝,天下康宁。孝为什么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就在于孝是行之千古而不改的社会准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道理。像日月经天,像江河行地,是十分平常的道理。所以,孝是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结构,是破译中国人生活的密码。 孝,自古就是衡量人性真善美的标尺。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虽然总是观点纷争、争论不息,但却一致把孝提升到“道”的高度,特别是孔子和孟子其功厥伟。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他指出,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人们最高尚的行为就是孝。他又说:“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说,孝亲就像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样有规律地运行,也像大地江河那样永远存在,它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他不仅论述了孝的重大意义,还明确提出孝的内容。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对老人不仅要物质上供养,而且要尊敬,使他们精神愉快,不然的话,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孝的内容除了“养”和“敬”,他又提出“谏诤”。曾子问孔子: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回答说:这是什么话,从前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父亲有了谏诤之子,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只要有不义之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的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 孝,起源于天然的亲子关系,传承于家庭这一社会细胞,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就已经存在。随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及广大民众对孝的倡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遂成为传统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孝文化对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安宁和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视孝文化的现代价值,鼓励人人都行孝义,依然是实施公民道德要求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四有”新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工作。 孝行天下,共建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倡导孝文化。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做到尊老爱幼,讲孝道、尽孝心、践孝行,每个家庭才会和睦融洽;只有每个家庭和睦融洽,整个社会才会和谐。 (作者廉金为蒙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